历史发展
粽子的雏形——角黍。“角黍”因形状有棱有角、内裹黍米而得名。最初,人们根据牛角的形状制成“角黍”,作为耕牛牛角的替代品,用于祭祀。《诗经·周颂·良耜》描述的是周朝先民生产祭祀的情景,其中“杀時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意思就是用牛的角来祭祀,是一种古時流传下的传统。到了平民百姓生活中,若用牛来祭祀,物质条件可能无法满足,就想到了用替代品,以植物叶片包裹粮食扎成牛角形状,来代替“牛”祭祀祖先。从这也可以看出,“角黍”与祭祀的关系。
《礼记·月令》中,“是月(仲夏之月)也。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夏日的祭祀品中有樱桃(含桃)和黍。“黍,火谷”,是象征火的南方之谷,用水生之菰叶来包裹黍,即是以阴包阳,在夏至,一年之中阴阳交换的节气来祭祀或食用,符合古人对自然和节气的理解和认识。中国南方本不产“黍”,历史上中原汉族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相继南迁,角黍也流传到南方,与当地稻米文化相结合,就变成了糯米馅的“粽子”。
汉代之后,粽子逐渐与端午节紧密相连,并和纪念屈原的传说紧密融合。自此,粽子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端午节不可或缺的象征。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粽子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河南信阳。2023年,在河南信阳的城阳城遗址八号墓葬内,发现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槲叶粽子。即使在现在,在野生槲树资源丰富的陕西、河南、山东部分山区,当地群众依然保留着端午時节采摘槲叶包裹黍米做槲叶粽子的传统。
粽这食品很早就流传开来了,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土记》,则明确提到了“角黍”一词:“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北方产黍,用黍米做粽,角状,古時候在北方称“角黍”。据考证,粽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板栗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時,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時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時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粽子的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明、清時期: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红豆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清代出现“火腿粽子”。明清两代,粽子成了吉祥食品。相传,那時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尤其是高考前,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的“笔粽”,样子细长很像毛笔,谐音“必中”,为的是讨个口彩。
一直到至今,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2019年9月,中国商业联合会提出的“粽子国际标准”提案在第21届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亚洲区域协调会(ccasia21)上通过立项审查。此举将有助于中国传统裹粽非遗传承技艺走上国际,更好地推动中国味的粽子走向世界。
形态样式
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時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由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北方的粽子,多是糯米所做,蘸白糖或红糖食用。北京粽子为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
北京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
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是广东粽子,广东粽子形状有金字塔型、条形与三角锥形等。品种主要有咸肉粽、枧水粽、豆沙粽等,其中咸肉粽最受欢迎。咸肉粽主要用糯米、五花肉和绿豆,有的还会加入咸蛋黄、冬菇、虾米、瑶柱、栗子、花生等调配为馅,口味咸鲜香,风味更佳。
从地域上分,广东粽子又包括肇庆裹蒸粽、台山粽、东莞道滘粽、中山芦兜粽、潮汕双烹粽球、客家灰水粽、湛江蛤蒌粽。
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尤其是馅,变化多样。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预先用稻草灰汤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
湖州粽呈特有的长条形,形似枕头,故有“枕头粽”之称:又因其身形瘦长,中间凹,两头翘,颇具线条美,小巧优雅,故有人戏称其为“美人粽”。湖州粽基本都是纯手工制作,很是考究;用料亦多种多样,如酱油、鲜肉、豆沙、蛋黄等。现今湖州有名的粽子有震远同、诸老大等。
国内的粽子,又以江南嘉兴出产的最为有名。嘉兴粽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誉。史书记载嘉兴粽子的种类和做法:
竹叶粽 | 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
艾香粽 | 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 |
甜茶粽” | 取真武山优质甜茶取汁用来制作粽子,其粽子色泽金黄油亮,入口润滑细嫩,柔软”粘稠,齿颊留香,回味甘甜,去腻消食,营养丰富” |
腊肉香肠粽 | 腊肉香肠包的小粽,入口就有过年团圆的气息。 |
薄荷香粽 | 薄荷水浸米先蒸软,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
豆沙粽 | 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
莲子粽 | 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
松仁粽 | 去皮包小粽 |
火腿粽 | 入火腿块包粽,火腿要精华者,精肥适均。又,肉丁包粽亦可。 |
蛋黄粽 | 中间一个蛋黄,蛋黄必须采用上好鸡蛋,入口甜咸而不反感。 |
九子粽 | 唐玄宗李隆基曾赋《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一首,里面一句就是称赞九子粽的:四時花竞巧,九子粽争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 |
二十多年前游广东的韶关,见到所产的巨大粽,可谓眼饱。老一辈说,包粽的粽箬很有讲究,那是一种专门栽种的青芦叶或特见宽长的竹箬,以之裹粽而煮,便可令之清香和不易变馊。
制作方法
做法【一】 | |
材料 | 粽叶、五花肉、脱衣绿豆、糯米、咸蛋黄、盐 |
第1步 | 预备材料。 |
第2步 | 切小块,用五香粉,盐,生抽,腌制一晚。 |
第3步 | 预备材料,浸泡一夜,粽叶用温水清洗干净。 |
第4步 | 粽叶折成一个兜(圆锥形)。 |
第5步 | 放入一勺糯米(糯米泡好,加入适量盐,搅拌均匀)。 |
第6步 | 加入一點绿豆。 |
第7步 | 加入五花肉和咸蛋黄。 |
第8步 | 放入一勺绿豆。 |
第9步 | 再铺上一层糯米。 |
第10步 | 折叠好,绑上棉绳。 |
第11步 | 就可以上锅煮。 |
第12步 | 放足够水,我包得小,大概煮2-3小時。 |
第13步 | 時刻关注水量,水少了,加點。 |
第14步 | 打开,绿豆香气扑鼻。 |
第15步 | 糯绵绵的。 |
第16步 | 新年必吃……祝贺各位牛年大吉,身体健康。 |
做法一详细步骤 » | |
做法【二】 | |
材料 | 糯米、食用碱、盐、食用油 |
第1步 | 糯米清洗沥干水,加入3克左右盐10克食用油适量碱 |
第2步 | 新鲜粽叶清洗干净,两片粽叶折出一个角,加满糯米裹紧用棉绳扎紧即可 |
第3步 | 包好的成品 |
第4步 | 放入高压锅中加水没过粽子,浸泡20分钟后开火煮上气后转小火煮2小時左右即可 |
第5步 | 很Q |
做法二详细步骤 » | |
做法【三】 | |
材料 | 糯米、黑米、糯玉米碎、八宝米、粽叶、花生、杏仁、核桃仁、葡萄干、红枣、枸杞、腰果、桂圆干、红豆、调味料等 |
第1步 | 将主料,配料分别提前泡发。基本上泡发一晚上就够了,大约9~12个小時。 |
第2步 | 凉水下锅将粽叶煮开,起消毒作用,可以加入适量的食盐。 |
第3步 | 准备干净的剪刀和棉线,包粽子時需要用到。 |
第4步 | 因为粽叶比较小,所以包的時候需要拿两片叠放在一起用。 |
第5步 | 将宽叶的一边如图所示翻转过来。 |
第6步 | 首先加入糯米,然后加入备好的配料坚果,这个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而定,最后再加入糯米,将空间塞满,压实。 |
第7步 | 然后将粽叶包劲,扎牢,这样一个粽子就包好了! |
第8步 | 将所有包好的粽子依次放入锅中,加入凉水,大火煮1个半小時左右即可。 |
第9步 | 最后将煮好的粽子拆开,放入盘中,撒上白糖即可! |
做法三详细步骤 » | |
做法【四】 | |
材料 | 糯米、干香菇、干虾仁、调味料等 |
第1步 | 糯米淘好浸泡4——6个小時 |
第2步 | 粽叶用重东西压住浸泡一个小時左右 |
第3步 | 浸泡好的粽叶两头稍微修剪下,洗干净 |
第4步 | 洗好的粽叶放在锅里加几滴食用油稍微煮下(大概20分钟) |
第5步 | 浸泡的香菇和虾仁 |
第6步 | 切碎 |
第7步 | 倒油烧热 |
第8步 | 倒入香菇,虾仁翻炒 |
第9步 | 在放泡好的糯米 |
第10步 | 用生抽上色,在放盐,鸡精调味 |
第11步 | 装出来,稍微放凉,就可以包了 |
第12步 | 包好的成品 |
做法四详细步骤 » | |
做法【五】 | |
材料 | 粽叶、江米、马莲、蜜枣、调味料等 |
第1步 | 提前两天用凉水把江米泡好 |
第2步 | 把粽叶和马莲也提前泡好 |
第3步 | 我喜欢吃蜜枣粽子,所以买的蜜枣 |
第4步 | 把粽叶用开水煮一下,这样可以让粽叶软些,否则包粽子時容易折断 |
第5步 | 将粽叶弯成这样的漏斗状,下面尖尖的,尽量不要让米漏出去 |
第6步 | 先放颗蜜枣在下面,可以防止米从尖那边漏出去,这也是个诀窍吧,哈哈,妈妈告诉我的 |
第7步 | 放米,然后像折纸一样,把口封好,尽量包的紧实些,不要让米漏出来,而且包的松散的话,煮出来也不好吃。 由于自己在包,没有手照相了,呵呵,见谅 |
第8步 | 一个成型的粽子出来了,是不是很有型啊,哈哈 |
第9步 | 依次将成型的粽子摆入锅中 |
第10步 | 摆好了,准备开煮 |
第11步 | 添水没过粽子,我用的是阿迪锅,自选15分钟,密封即可 |
第12步 | 煮好了,捞出来了,照的不清楚,见谅 |
第13步 | 粽子变成米团啦,哈哈。 看着相当有食欲啊,我先吃啦啊 各位也尝试着做一下吧 |
做法五详细步骤 » | |
做法【六】 | |
材料 | 糯米、粽叶、红枣、红豆、花生米、腊肉、酱肉、酱油、香油 |
第1步 | 用的去年包粽子剩下的粽叶……清水浸泡几个小時,我用的是热水泡的 |
第2步 | 红枣红豆花生米洗净浸泡12小時 |
第3步 | 糯米加清水浸泡12小時 |
第4步 | 浸泡好的粽叶,一片一片洗净放置盆中备用 |
第5步 | 腊肉,酱肉切片或者切丁装碗 |
第6步 | 泡好的糯米沥干水份,加少许酱油和香油 |
第7步 | 准备剪刀一把,将粽叶的把把剪掉我用的线是缝衣服的线 |
第8步 | 可能是粽叶浸泡時间过长,超过24小時,不太好包总之…五花大绑的粽子完成了 |
第9步 | 冷水下粽叶,水要没过粽子,我加的水稍多 |
第10步 | 大火煮开,转小火一直煮两个小時左右,我煮了一个小時四十分钟就熟了 |
第11步 | 捞出粽子 |
第12步 | 吃粽子啦~咸味的 |
第13步 | 红枣红豆花生粽子蘸點白糖吃~ |
第14步 | 剩下的材料上锅蒸糯米饭 |
第15步 | 蒸 |
第16步 | 正在蒸。 |
做法六详细步骤 » | |
做法【七】 | |
材料 | 江米、红枣、红豆馅、芦叶、清水、线绳、调味料等 |
第1步 | 江米提前两小時左右清水浸泡。 |
第2步 | 红枣适量洗净。 |
第3步 | 提前准备好的红豆馅。 |
第4步 | 芦叶放在清水中浸泡。 |
第5步 | 取几片芦叶,底部先放一颗枣,接着放入适量江米,然后再放几颗枣,最后再放入江米,填满。 |
第6步 | 一只手拖住底部,另一只手裹住芦叶从上↑往左下↓折,出来一个尖角后再往右→折。 |
第7步 | 包好后用线绳系紧实,我自己包的時候实在无法拍照,这三张图是手機里的,不是本人操作,见谅,哈哈。 |
第8步 | 依次包好所有的粽子,豆沙馅也是以上步骤。 |
第9步 | 把粽子放入高压锅里面,上汽后蒸25分钟即可。 |
第10步 | 成品图。 |
做法七详细步骤 » |
文化习俗
粽属于“籺”的一种,籺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時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逢年过节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传统习俗。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节拜祭神灵祖先的贡品。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为广东碱水粽。端午食粽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包粽子主要是用柊叶、箬叶或菰芦叶,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
粽子的形状多,体现了不同地域特色。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也有南国风味的柊叶蛋黄肉粽(海南)、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异。
端午节食粽子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也是中国一种特有的节令食品。然而,在其他国家也有不同的吃粽子习俗。
国家 | 地区 | 地點 | |
---|---|---|---|
国内 | 华东地区 | 上海 | 以杏花楼、新雅粤菜馆为代表的广式粽子(即广东式粽子)吃口松软而味道浓烈,外形为底平,呈正方形、五角形:一角向上,其余伸向四方,呈金字塔型。广式粽子品种很多,有栗子、鲜肉、蛋黄、香菇;裹蒸粽有烤鸭、香菇、栗子、鲜肉、蛋黄、米仁,其他还有碱水粽、豆沙粽、鲜肉粽、鲜肉蛋黄粽、赤豆粽等。以老半斋、扬州饭店为代表的淮扬特色粽子为"八味八式",正宗"小脚"白米粽、四角形红枣赤豆粽、秤砣形蛋黄栗子粽、元宝形火腿肉粽、三角形豆板咸肉粽、枕式鲜肉粽、长枕风鸡粽、菱形豆沙粽,特色鲜明。功德林供应的香菇粽、豆板粽、豆沙粽、赤豆红枣粽、松仁白米粽和罗汉粽,均以素食为特色。各类粽子从品种到外形,从口味到色泽都各不相同,大的广式裹枕粽450克一只,而迷你粽每只仅25克。 |
南京 | 南京传统粽子的形状非常丰富的,主要以小脚粽为主,其次是枕头粽、三角粽、四角粽、斧头粽、圆筒粽、秤砣粽,包粽子的粽叶最常用的是芦苇叶。作为一个南北交融的地方,南京在饮食上兼容并蓄,粽子馅料较多。南京最传统的粽子是白糯米粽,蒸熟以后蘸糖吃。 | ||
苏州 | 苏州粽子多为呈长而细的四角形,有鲜肉、枣泥、豆沙、猪油夹沙等品种,具有配料讲究、制作精细等特色。 | ||
无锡 | 无锡的粽子相较同为吴地文明的苏州,无论是包的方式还是用料等,都不是那么讲究,更没有那么精致。从包粽子的方法上看,无锡人包粽子更喜欢包小脚粽、三角粽等。用料方面,无锡普通百姓家庭吃的粽子多是赤豆馅、白米馅以及肉粽,这些馅料相对取材简单,保存時间也长。 | ||
杭州 | 杭州粽区别于嘉兴粽与湖州粽,在外形、扎法上自成风格。其代表就是百年汇昌店的“塘栖粽”,主要特點是五花肉、绍兴酒、杜糯米、青竹叶、土灶头、铁锅子、老汤煮。杭州粽蒸煮上也有独特手法,要求時间特别长,强调“千滚不如一闷”。陈国明《食汇昌粽子》诗:“斯文满口老冬烘,一世青衫不道穷。解得人间真味道,米家书画汇昌粽。” | ||
宁波 | 浙江宁波粽子为四角形,有碱水粽、赤豆粽、红枣粽等品种。其代表品种碱水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适量的碱水,用老黄箬叶裹扎。煮熟后糯米变成浅黄色,可蘸白糖吃,清香可口。 | ||
湖州 | 浙江湖州,地处太湖之滨,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湖州粽子成枕头型,故得名枕头粽。也有人因为它颇具线条美,又小巧优雅,故称其为美人粽。 | ||
嘉兴 | 嘉兴粽子为四角形,有鲜肉、豆沙、八宝等品种。如鲜肉粽,常在瘦肉内夹进一块肥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渗入米内,入口肥而不腻。取真武山优质甜茶叶经煎熬取汁用来制作粽子,其粽子色泽金黄油亮,入口润滑细嫩,柔软粘稠,齿颊留香,回味甘甜,去腻消食,营养丰富又适合糖尿病人食用。浙江多数地方尤其是浙西山区居民祖祖辈辈、从古至今都有用甜茶煮粽子、煮茶饭、煮茶粥的传统习惯。《红楼梦》第六十二回等剧情中就曾多次讲到贾宝玉爱吃甜茶饭的情节。 | ||
福州 | 福州的粽子可分为咸粽、原味碱粽、花生碱粽等,是端午节祭拜先人的供桌上必备主食。在绑扎方面讲究协调统一、大小一致,仅用一根绳成串绑扎,一般十个一串,头尾五个相互对称。 | ||
闽南 | 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水粽皆驰名海内外。烧肉粽的粽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五花肉并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時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佐料,香甜嫩滑,油润而不腻。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兼具黏、软、滑的特色,冰透后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干等,以泉州钟楼肉粽店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于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后,豆香扑鼻。当然,也有蘸白糖吃的,那是白水粽。 | ||
台湾 | 带有浓厚的闽南风味,品种甚多,有白米粽、绿豆粽、叉烧粽、八宝粽、烧肉粽。 | ||
华南地区 | 广东 | 广东粽子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广东粽子形状有金字塔型、条形与三角锥形等。品种主要有咸肉粽、枧水粽、豆沙粽等,其中咸肉粽最受欢迎。咸肉粽主要用糯米、五花肉和绿豆,有的还会加入咸蛋黄、冬菇、虾米、瑶柱、栗子、花生等调配为馅,口味咸鲜香,风味更佳。从地域上分,广东粽子又包括肇庆裹蒸粽、台山粽、东莞道滘粽、中山芦兜粽、潮汕双烹粽球、客家灰水粽、湛江蛤蒌粽。潮汕的粽子别具特色,其中一种叫“双烹”的粽子,是潮汕地区久负盛名的传统名小食。裹蒸粽是肇庆特产,人称“茶點王”,但与人们熟悉的“端午粽”却有明显的区别。一般的粽子多用芒叶裹包,呈扭身四角形或长条形,而肇庆裹蒸粽则用本地特有的冬叶包裹、水草包扎,呈枕头状或埃及金字塔形。湛江人包粽子時用蛤蒌叶包五花肥猪肉作馅,叫蛤蒌粽,一是可以消除猪肉的肥腻,二是中和糯米的湿热, 祛热毒。另外也用其叶子煮蛤蒌饭,有特殊香气。 | |
广西 | 桂中地区喜包形态酷似枕头的大枕头粽。桂中地区的大枕头粽一个用上半斤至一斤米;而桂林地区喜包一斤米可做六七个粽子的小枕头粽。桂林以北则喜包形态恰似狗头的狗头粽。在粽子包制过程中的配料方面又各有特色。如桂林人包粽子喜加點碱粉,以煮熟的粽子产生碱香味;而全州人包粽子喜欢用稻草灰水浸泡糯米,用这种方法包制出来的粽子既有适中的碱香味,亦有诱人食欲的色彩。 | ||
海南 | 与北方的粽子不同,它由柊叶包成方锥形,重约半公斤左右,糯米中可放入咸蛋黄、猪肉、猪蹄、咸鱼、叉烧肉、鸡翅等作馅料。风味独具,热粽剥开,先有柊叶和糯米的清香,后有肉、蛋的浓香。香浓淡兼有,味荤素俱备,令食者胃口大开。海南粽子又以定安黑猪肉粽、儋州洛基粽子、澄迈瑞溪粽子最为驰名。此外,海南粽子还有将草木灰泡水后取上层清液浸泡糯米后,制作的碱水粽。 | ||
四川 | 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因制作讲究,工艺复杂,其口味独特。 | ||
陕西 | 蜂蜜凉粽子,是西安、关中和陕南一带特有的流行夏令食品。它形似菱角,白莹如玉,清凉解暑。吃時用丝线或竹刀割成小片,放在碟子里,淋上蜂蜜或玫瑰、桂花糖浆。吃起来筋软凉甜,芳香可口,沁人肺腑,别有风味。蜂蜜凉粽子,历史悠久,史籍中多有记述。在长安长大的唐代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中记载:“庚家粽子,白莹如玉”。早在唐中宗年间,它就是当時盛行一時的“烧尾宴”上的一道佳肴。那時叫“赐绯含香粽子”(蜜淋)。后来,长安城里也逐渐出现了专门经营这种粽子的店铺,而且制做这种粽子的技艺已相当高超了。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曾作诗赞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立团”。又据《岁時杂记》称:“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又名九子粽)”。由此可见,远在盛唐時期,长安蜂蜜凉粽子已是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的著名食品了。 | ||
华中地区 | 豫西 | 槲坠是河南省鲁山县西部、西南部山区的特色风味小吃之一。槲坠是端午节的必备食品,是一种特殊的粽子。槲(音hu)包是用来之槲树的树叶,包小米或黍子、小豆、红豆、西豌豆(豆角籽),家境好一點的还要加上板栗和大枣;通过八道工序,在洗、搓、包、煮、蒸、捂加工下,两天后端午节早晨才能吃到这清香的、甜丝丝的、粘粘的、美味的槲包。槲叶----《本草纲目》记载:槲叶,气味甘、苦、平,无毒,具有止血、止渴利小便的功效。一般采用内服:煎汤、捣汁或研末。外用:煎水洗。槲叶经过洗、搓、煮、蒸、捂后,在叶子的颜色上,变成了褐红色,气味上,变成了清香的味道。 | |
湖南 | 湖南汨罗历来以品种多、制作精巧而着称于世。汨罗的烧肉粽,糯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三层块头,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時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作料,油润不腻。 | ||
华北地区 | 北京 | 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其个头较小,为斜四角形。北郊农村,习惯吃大黄米粽,粘韧而清香,多以红枣、豆沙为馅。 | |
国外 | 朝鲜 | 朝鲜人在端午节这天有吃“车轮饼”的风俗,人们把鲜嫩芽艾叶煮后捣碎,掺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车轮形状,朝鲜人称它为“车轮饼”。 | |
日本 | 日本人过端午节時也吃粽子,不过日本的端午节是在公历的5月5日,日本的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做成的,粽子的形状与中国的粽子不同,其状呈种子形。 | ||
越南 | 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叶包裹的,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他们认为,圆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还有一种甜粽,是用糯米粉捏成粉团,将椰丝、红豆或绿豆馅塞入粉团做成的菱形粽,蒸熟之後沾上蜜汁或砂糖吃。越南在端午节吃方形咸粽。这种粽子是用虾、瘦肉、鸭蛋黄、红豆做馅,颇具闽粤风味。 | ||
缅甸 | 缅甸人爱吃粽子,但没有节日文化色彩和纪念活动,只是作为一种食品而已。缅甸人的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香蕉和椰蓉作馅,香气扑鼻,软酥酥的,甜滋滋的,令人陶醉。 | ||
新加坡 | 新加坡人都很爱花,每当有客人来访時,主人都会送上几束花,而且还会端来花汁浸染的粽子请客人来品尝。这种花汁粽子是用绿叶包成多角形状,只有鸡蛋那么大小,展开绿叶後,里面的粽子是由花汁染成淡绿色的米粉精制而成的,色泽诱人,吃起来味道清香可口。 | ||
马来西亚 | 马来西亚,人们所做的粽子与广东一带的粽子有點相似,除了较常见的鲜肉粽子和火腿粽子等品种外,还有豆沙和椰蓉等几种粽子,香甜可口,美味醇香。 | ||
泰国 | 泰国人包裹的粽子个头小如鸡蛋,因为是用绿色粽叶包裹,所以蒸熟后呈淡绿色,味道十分清香。 | ||
墨西哥 | 墨西哥的粽子又叫“达玛尔”,其原料是粗颗粒的玉米面,馅料是肉片和辣椒,用玉米叶或香蕉叶包成,别有一番风味。 | ||
印度尼西亚 | 印度尼西亚人对粽子馅特别讲究,有猪肉馅、牛肉馅、鸡肉馅,有腊肉馅、火腿馅,还有广味香肠馅、虾肉馅、鱼肉馅。印尼粽子是用粳米做的,较之糯米容易消化,加上竹叶诱人的香气,很能引起人们的食欲。 | ||
哥斯达黎加 | 哥斯达黎加的粽子用一种经过特别加工、带有黏性的玉米粉为主料,配以鸡肉、牛肉、胡萝卜、土豆、橄榄、辣椒等。有的还浇上牛肉汁,然后用新鲜的香蕉叶包成扁方形。 | ||
菲律宾 | 菲律宾的粽子有點特殊,习惯裹成长条形,味道倒和中国江浙一带的粽子差不多,而且他们在过圣诞节時,把粽子当成不可缺少的食品。 | ||
拉丁美洲 | 拉丁美洲也流行一种类似粽子的食品,这大概要起源于印第安人的传统食品,他们用香蕉叶包粽子,主料是玉米粉和菜豆,吃起来味道很香。关于它还有一个传说:400多年前,西班牙殖民者统治了拉美大部分地区,印第安人被迫外出服劳役,妇女们为此把煮熟的玉米粉和菜豆用香蕉叶包起来,作为干粮让亲人带上路。久而久之,就成了他们的传统。 | ||
秘鲁 | 秘鲁人是在圣诞节時吃粽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欢庆圣诞节,边吃粽子,甚至已出嫁的女儿也赶回娘家,再尝娘家粽子的风味。 | ||
委内瑞拉 | 每逢圣诞来临,国内家家户户包裹粽子,这已成了应节一景,届時,连平日卖點心的店铺也堆满了粽子。这种粽子以玉米面为主料,以火腿、腊肉或香肠为馅料,还加进橄榄、葡萄干,用新鲜蕉叶包成长方形,每个重约半公斤,焙干蕉叶,粽子即熟。 | ||
柬埔寨 | 柬埔寨的粽子称为“布袋粽”,它不用植物叶包裹,而是取一个布袋,将糯米、赤豆、红枣等一层隔一层地塞满布袋,然后扎紧口袋蒸热。食用時剥去布袋,用刀切着吃。 |
饮食风味
风味
材料
烹饪方法
红豆味
1.将糯米淘洗干净,放入清水里浸泡至能捏碎,备用。
2.将红豆洗净,泡1.5小時后再和糯米放在一起拌匀,备用。
3.将粽叶300克洗净,放入锅内煮约半小時取出,用凉开水浸泡,备用。
4.取泡好洗净的粽叶三四片摆齐,卷成圆锥形的筒,放入拌和的糯米和红豆,包成粽子形状,用绳扎紧。
5.将包好的粽子码放在锅内,加入清水用旺火煮约2小時后,改用小火焖约3小時,即可食用。
香糯肉味
材料:粽叶五花肉糯米
辅料:酱油 食盐
1.提前将粽子叶擦洗干净,剪去根部后放入水中,煮软备用。
2.五花肉切长条,加酱油食盐腌制一晚。
3.糯米洗净后拌入盐和酱油,沥干水分。
4.粽叶折成一个小碗状,先加入少许糯米,放一块五花肉,包好再用棉线扎紧。
5.锅中用粽叶垫底,放入肉粽,火煮开后转小火煮3-4个小時。
甜茶味
原料:糯米,甜茶,蜜枣等粽馅。
1.将甜茶入铁锅煎熬取汁。将糯米淘洗干净,沥水,泡入甜茶汁备用。
2.粽子包好后和甜茶同時入锅,以水盖过粽子为宜,用中火煮2小時,熟透了便可食用。
口感:此粽子其色、香、味、美俱全,色泽金黄油亮、入口润滑细嫩、柔软粘稠、齿颊留香、回味甘甜、营养丰富。
蜜枣味
类别:甜品/點心 自汗盗汗食谱 补虚养身食谱 夜尿多食谱
工艺:煮
口味:清香味
食用:早餐|中餐|晚餐|零食
口感:此粽子口感舒适,营养丰富。
主料:糯米1000克
原料:葡萄干50克 蜜枣100克
1. 将粽叶400克洗净,放入锅中加入清水煮软,捞起沥水,备用。
2.将糯米淘洗干净,沥水,备用。
3.将蜜枣装入碗内,蒸软取出,趁热去核,葡萄干洗净,沥水。
4.取3张粽叶,毛面相对,先放入1/3糯米,加入蜜枣和少许葡萄干,再放入2/3糯米包成三角形粽子,用绳子扎紧。
5.将包好的粽子放入锅内,加入清水用旺火煮约2小時,再用小火焖约3小時,即可食用。
绿豆鸭蛋味
1.糯米、绿豆各750克,花生米25克,熟咸鸭蛋蛋黄5个。
2.将蛋黄切碎与糯米、绿豆、花生拌匀即成馅。
3.取泡过的粽壳叶折成漏斗状,填入适量馅料,包好后放入锅内排紧,加入冷水浸没粽子,煮沸1小時后,改文火煮1小時即可。
1.泡过的糯米、绿豆各1000克,牛肉、陈皮各100克,猪肉末50克,葱末、姜末、食盐适量。
2.用猪油将葱末炒黄,依次放入牛肉、陈皮、猪肉末炒半分钟后,淋上麻油即成馅。
3.包時先填进拌匀的糯米、绿豆,将馅料夹在中间,再按上述方式煮熟。
五豆粽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虽然中国人一直有吃粽子的习俗,但甜粽子糖多热量大、咸粽子油多脂肪高,又让人们对此敬而远之。五豆粽,既满足人们的食欲,又保证了营养健康。
“五豆粽”以清热解毒、消暑祛湿、健脾和胃的绿豆、红豆、花生、眉豆和糯米等豆类、粗粮为原料;又以性味清凉、兼有治病功效的粽叶包裹,不仅美味,还非常适合夏天作食疗用,老幼咸宜。
原料:白糯米360克、红豆60克、绿豆60克、眉豆60克、花生60克、玉米80克、粽叶24片。
1.将糯米、红豆、绿豆及花生分别洗净放在冷水中泡2小時,眉豆洗净在冷水中泡1小時
2.沥干水分,拌匀糯米、红豆、绿豆、花生、眉豆及玉米,加糖调味
3.粽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2小時后,擦干。
4.取出2片粽叶,交叉叠起折成三角顶部,加入适量糯米混合物,将头尾折好。两边再包裹上另2片粽叶,折好后用细绳包扎,即成五豆粽。
5.上笼蒸20分钟即可食用。
海南柊叶蛋黄肉粽
/
1、清洗柊叶,浸泡一夜后用水煮至叶子由绿变黄,这样可以去除其苦涩,煮好后擦干的柊叶,便是裹粽的粽叶了
2、淘洗糯米后沥干水分,加适量盐拌匀。通常一斤糯米可以包4、5个粽子
3、猪腿肉切成大小合适的方块,用适量蒜蓉、五香粉、料酒、味精、生抽等调料腌好
4、根据个人口味准备好咸蛋黄、虾(干湿自选,一般使用虾干为多)鸡翅等辅料
5、用两、三张粽叶围出一个方锥体底部,先添加一部分糯米,再依次添加猪肉、咸蛋黄、咸鱼肉、虾等配料,最后再加入适量糯米盖住所有配料,用粽叶层层包裹住,圈绳扎紧,打结即成粽子
6、把粽子放进锅,加入清水,水量以没过粽子,离锅盖3-5厘米为宜。开大火煮。烧开后,转小火煮6-8小時即可
海南五色粽
/
1.先把糯主用猪油或花生油炒至闻有香味,就取出分别装进五个盒子里。
2.用野生植物的叶液一盒染成一种颜色,分别染成红、黄、蓝、黑、白王色。再加入腌好的野味,如山猪肉、黄肉、鹿肉等或家禽肉。
3.用树叶或芭蕉叶包裹,每种颜色的糯米包一种,再用麻绳捆住。粽子的形式呈圆柱形,大小随意。煮粽子時,水要浸没粽子,如果分多锅煮,五种颜色的粽子每锅都要有,其意喻吉祥。煮约两小時,粽子发出浓厚的芳香味時就可取出食用了。
鱼香荷叶粽
原料:三宝米1杯、糯米1/2杯、鱼肉80克、萝卜干末20克、香菇2朵、虾米5克、姜片3片。
调味料:酱油2大匙、米酒1大匙。
1.洗泡好的三宝米和糯米混合,加水1/2杯,置电饭锅中蒸熟(非电子锅,外锅加水1/2);荷叶泡水备用。
2.鱼肉洗净,切片;萝卜干末洗净,沥干水分;香菇对切泡水至软;虾米洗净备用。
3.锅烧热,入油将虾米炒香后,加入香菇炒香后取出备用。
4.锅烧热,入油将姜片炒香后,加入鱼片及调味料以小火煮100分钟。
5.取小蒸笼铺上荷叶,放入煮熟的三宝糯米饭,再放入做法(3)与(4)之材料,续加入三宝糯米饭,将荷叶包好,置电饭锅蒸熟(外锅加1/2杯水)即可。
八宝粽子
原料:苇叶500克,糯米1000克,小枣50克,薏仁50克,红豆50克,绿豆50克,金橘75克,青梅50克。
1.苇叶用开水焯一下冷却待用,糯米洗净用冷水泡24小時后待用。
2.将小枣、薏仁、红豆、绿豆用水泡开;金橘、青梅切成粒。
3.糯米和加工好的配料混合包入苇叶中,用水煮2小時即可食用。
鲜果粽子
原料:红枣或者栗子、白糯米
1.首先将红枣或者栗子切成粒,白糯米泡在冷水里三四个小時。
2.然后按照一层米、一层馅的顺序,一共包裹上三层米、三层馅,最后将这些原料用芦苇叶包裹起来,煮熟了即可。
豆沙粽
原料:小红豆、白糯米、切成块的红糖。
小红豆放进锅里煮烂煮好,煮好以后把红豆和豆沙过滤出来,再把豆沙和煮好的红豆加點面粉搅拌好拌成豆泥,再把豆泥分成小份每个里都放上切好的红糖包裹好,白糯米泡在冷水里三四个小時,然后按照一半米、一个豆沙馅,再放一些米。用棕叶包成三角菱形再用草绳绑起来,煮熟了即可。
顶级养身粽
原料:紫米、银杏、瑶柱、鲍鱼、板栗、香菇、五花猪肉、咸蛋黄、虾、白糯米、肉酱、花生。
:第一步,板栗、香菇、五花猪肉、咸蛋黄、虾、白糯米、肉酱、花生的加工方法和古味肉粽相同。紫米要泡在热水里,時间需要6个小時左右。泡好以后,将紫米用文火小炒,炒出香味,但是不要炒得太软。瑶柱和银杏也需要事先煮熟了。鲍鱼最好用干鲍鱼,提前7天就要放在水里泡。第二步,将6成的白糯米和4成的紫米拌在一起,加上其他的原料,用台湾竹叶包裹成4个角,放入水里煮一个半小時。
拉沙沙央粽
用料:糯米600克,香叶4片,黄梨即煮料1包,葱头仔3汤匙,蒜米1汤匙,白兰地油3汤匙,生抽半汤匙,粽叶适量,粽绳适量
馅料:鸡800克,薯仔400克,大葱头3粒,虾米80克
香辣炒饭即煮料2汤匙,鸡精1茶匙
生粉3茶匙,马拉栈1茶匙
将鸡肉斩件,薯仔和大葱头粒,加入其他馅料拌匀。洗净糯米,浸水半小時,香叶切6公分长,葱头仔和蒜米切碎。烧热锅,放入白兰她油,爆香葱头仔和蒜米,加入糯米和黄姜即煮料和生抽,炒均。用粽叶2张,折叠成漏状,放入炒香的糯米1汤匙,加入馅料、香叶,再加入1汤匙的糯米在上面。将粽绳把粽子扎好,放入气压煲中煮30分钟,即可趁热食。普通煲须2小時。
槟城娘惹粽
用料:糯米600克,猪肉/鸡肉碎250克,虾肉150克,葱头仔120克,糖冬瓜120克,蒜米2茶匙,花生碎4汤匙,芝麻3汤匙,香叶4片,粽绳适量,粽叶适量调味料:芫茜仔粉2汤匙,胡椒粉1汤匙,鸡精1茶匙,沙姜粉2茶匙,生抽11/4汤匙,糖半汤匙,盐1茶匙,黄姜1茶匙,水半杯,红鹰油4汤匙
将糯米洗净,净,浸水2小時,沥干水分,加4汤匙油和2茶匙盐,搅匀。烧热4汤匙在锅中,爆香葱头仔和蒜米,加入猪肉、虾肉糖冬瓜和调味料,炒好待冷。把粽叶折成斗形,加入糯米和馅料,用绳裹紧。把粽子放入沸水中煮约2小時取出供食。
香芋肉粽
用料:糯米450克芋头550克眉豆150克芋头饭即煮料1包胡椒粉1茶匙麻油1茶匙葱头仔(切碎)2汤匙蒜头(切碎)1汤匙粽叶适量红鹰油适量
馅料:鸡猪肉切块600克栗子100克虾米50克冬菇20朵咸蛋黄10粒
调味料:五香粉1茶匙壕油1汤匙胡椒粉1茶匙麻油1茶匙
糯米和眉豆洗净,浸水半小時。芋头去皮,洗净,切粒,包油。烧热油在锅中,爆香葱头和蒜米,倒入a料,炒香,待用。把猪鸡肉(加2茶匙生粉)栗子,虾米,冬菇和调味料抖匀。用粽叶折成筒状,放入炒好的糯米,加入馅料,再盖米,折成三角形,用粽绳扎好,放入烧滚水的气压煲中煮30分钟即热普通煲须2小時。
原料:猪前臀尖,糯米
肉和米的比例是3:5左右(即3斤肉,5斤米的样子),酱油,盐,白糖,鸡精,料酒嘉兴肉粽
嘉兴粽子
主料:糯米1000克,猪腿肉600克
调料:酱油50克,白砂糖27克,盐25克,白酒5克,味精1克
粽子的特色:形态美观别致,箬香芬芳和润,肉质酥烂鲜嫩,肥糯可口不腻。
1.选用7~10厘米宽的伏天粽叶,放在开水锅内煮3~5分钟,使其回软,捞起用清水洗净,沥干
2.糯米放入淘箩,用清水淘净,连箩静置约15分钟,沥干水,将米倒入木盆内,加入糖20克、盐15克及酱油50克拌匀
3.将猪腿肉去皮,按横纤维分别肥瘦切成长方小块(每块约重20克),放入大盆,加糖7克、盐10克及味精、白酒,反复搓擦,使用料渗入肉内,直至泛出白沫時止
4.左手拿粽叶2张,毛面朝下,宽度1/5相叠,右手另拿1张粽叶,光面朝上,约1/3相叠接在左手粽叶的尾部将粽叶接长,在总长的2/5处折转,两边相叠约3厘米成漏斗状
5.左手托握粽叶,右手放入糯米40克,肉3小块(二瘦一肥)按瘦、肥、瘦顺序横放米上,再盖上糯米60克,铺平,将长出部分的粽叶折转,盖住米,包成囚角矮壮长方枕头形,用绳绕折至八成紧即可,照此法逐一包好
6.锅中放水烧沸,然后将包好的粽子下锅,水面要高出粽子约3~5厘米,用竹架和石块放在粽上压实,用旺火煮2小時,再用小火煮1小時即熟。
台式粽子
材料:长糯米、猪肉、香菇、咸蛋黄、酱油、糖、五香粉、盐、粽叶、粽绳。
将糯米洗净,泡3小時备用;把猪肉切成长约4公分,宽2公分的长条;香菇泡软后,去蒂切成条状;再将猪肉、香菇以酱油、五香粉、盐、糖等调味料腌2小時;咸蛋黄切半备用。洗净粽叶及粽绳,取2张粽叶,在三分之一处折成漏斗状,在漏斗中舀入一半糯米,放入猪肉、香菇、咸蛋黄等馅料,再加上糯米填满,接着将多余的粽叶折回盖住漏斗包裹好,用绳子在粽腰处扎紧打结,做好后放入锅中,以水盖过粽子,用中火煮2小時,熟透了便可食用。
灌汤粽子
粽叶、糯米、白糖、果仁、果脯等
先做馅料,用白糖添加果仁、果脯做原料,经过压制厚切成一个个小方块,将切好的小方块馅料裹上糯米面,做成一个个“小汤圆”,然后包在粽子里,煮好以后将粽子切开一分为二,就会发现里面汤汁淋漓,咬上一口香糯爽口。
肉粽
材料:糯米、瘦肉红枣、粽子叶(60片左右,没用完),马莲叶、酱油、盐、鸡精、糖
1、糯米泡水泡5个小時左右,上午泡的,下午开始包;
2、肉馅需要调下味,大概就是放酱油,盐,鸡精,糖(不放葱姜蒜哦);
3、大枣用水泡下(最好去核,吃起来方便)
4、粽子的形状正规的应该是市场上卖的那种4个角得立体状,包起来很难,3角型的很好弄,mm们可以试试哦。 怎么包粽子?
5、每个粽子里我放了3个枣,糯米需要多放些,要不然包出来没有啥效果,最后绑起来的時候一定要绑结实了,要不然会煮漏的。
6、上锅蒸了一个小時,大火,一个小時候又闷了半个多小時,然后上桌,开吃。
史籍记载
端午节祭祀先祖,其实是后人赋予的内容。古人对端午其实有种种说法。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
西汉時一些地方端午時吃“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
西晋周处称呼粽子为“角黍”,《风土记》中有“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南北叫法不同,古時候在北方称为“角黍”,因北方产黍,用黍米做粽,角状,故称“角黍”。
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子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所以百姓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 而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另有民间传说:包粽子其实是暗示屈原是被绑着扔到水里害死的,并不是自杀的。
明代李時珍《本草纲目》中,却说:“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制作,这時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获得荣誉
地球上最早
江西德安县文物部门于1988年9月在一座宋代古墓里发现了两个实物粽子,据考证,这是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物粽。
该古墓位于德安县城郊,葬于公元1274年。墓主右手拿一根长40厘米的桃枝,桃枝上吊有两个棱形粽子。
粽子长6厘米,宽3厘米,分别系于桃枝两边,外皮为粽叶,苎麻捆扎。专家介绍,早期粽子有祭奠之意,放入棺木中以示亲属的哀悼。两个粽子成双成对,象征吉祥如意。
历史最悠久
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特點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時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体积最大
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广西出现过最大的粽子,它是将芭蕉叶垫在一个特大的方形笼格中,内放50公斤淘净并拌有酱油的糯米,再拌入一只去皮骨、切成小方块的猪腿的肉,面上覆一层芭蕉叶,隔水蒸熟,这种粽子叫“口粽粑”,可供一家三口吃两个月。据香港的媒体介绍,香港有9位老人,曾经包了1只重36公斤的粽子,供250人食用。1989年端午节,台湾彰化县曾制作一只特大粽子,重达350公斤。广东一带包的粽子个儿特大,煮熟后1只粽子端到桌上,四个年轻人居然没法将它吃掉。
体积最小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长约寸许,形如枕头,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
在上海一些酒楼饭馆中,宴席點心供应“迷你粽”,小得像手指一般,每50克糯米加4小块火腿,可包4只小粽子,白线缠绿叶,玲珑淡雅,真象一件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舍不得剥而吃之。
最早速冻品种
1995年,三全食品研制出了中国食品行业第一颗速冻粽子,至今坚持推动粽子行业的发展创新。
注意事项
食用禁忌
粽子不宜冷食,一定趁热食。粽子的主料是糯米,支链淀粉含量高。糯米加热后,支链淀粉会糊化,有利于被消化酶分解,更易消化;而一旦冷却,淀粉会老化回生,分子间凝固加强,不容易被消化。
2.吃粽時应该搭配凉拌青菜、水果沙拉,缓解肠胃不适。
3.粽子要充分加热,煮热变软后才能吃。
4.如有胃病的人吃粽子可选白米粽,别蘸糖,不要吃得太甜。
5.有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不要吃肉粽、蛋黄粽等脂肪、蛋白含量过高的粽子。
注意事项:
一个普通的咸肉粽子,含米量约一碗左右,热量约为400至500卡路里。因此,专家建议,吃粽子,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过3个,男性最好不要超过5个。
吃粽子的同時,搭配蔬菜、水果可帮助肠、胃蠕动,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肠、胃道消化不良。
此外,睡前两小時最好别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
粽子应趁热吃,加了油脂、肉、蛋黄的粽子更不宜冷吃,对于消化能力差的人来说尤其要注意。有些质量差的糯米在冷后会有变硬现象,五谷杂粮粽子冷后的回生现象更明显。
粽子属于主食,三餐都可以吃,早餐甚至更合适。因为早餐通常食欲不振,饮食数量较少,清香温热的粽子吃起来方便。
制作禁忌
粽子的热量依其“大小”、“内容”不同有所差别,“肉粽”每个热量约含450至600卡,台式肉粽由385至671卡,平均495卡,而湖州粽则由400至520卡 ,平均459卡,肉粽的内容物当然也直接影响它的热量,如使用五花肉和使用叉烧肉当配料,所含热量自然不同。
包粽子時,最好选用符合“三少一多”(少油、少碱、少糖、多纤维)素材,增加粽子的纤维质,或将糯米混加普通大米,增加粽子的纤维;
另制作豆沙粽時,建议以“植物油”取代猪油,可降低粽子的热量。裸粽热量较一般粽子少,每个热量约含210至250大卡;碱粽也因体积小,相对热量较小,热量在未沾糖前约为100至120卡,沾糖后则含120至150大卡;“豆沙粽”每个热量约含500至600卡,在粽子王国中,它的热量可以数一数二,因除了砂糖或蔗糖含量较高外,豆沙粽多以猪油炒过,所以热量增加很多。
注重高纤:粽子使用的糯米所需消化時间较长,胃肠排空需時较久,容易造成胃酸过多、腹胀或肚子闷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若主料能以部分的杂粮米、红豆、薏仁、山药、芋头或红薯取代,不仅可增加纤维质含量,减少肠胃负担,更有益于健康。
少油低热量:肉粽早已成为“粽族”中的主角,但它的缺陷是饱和脂肪含量高。如果能改用瘦肉,甚至以鸡肉、海鲜或鱼肉取代。
营养成分的标示包括每份重量或每100克所含的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与钠含量,但消费者常误以为营养标示上的数据就是一个粽子提供的热量与营养素,正确的方法是以每份的重量或每100克与一个粽子的实际重量去换算。因此,养成阅读营养标示的习惯,购买符合个人需求的粽子,才能让这个端午节既美味又健康。
食物搭配
端午节前后可别餐餐以粽果腹,而忘记其他种类食物的摄取,因为粽子一般只能提供六大类食物中的主食、肉类与油脂。建议搭配時令蔬菜,餐后来一份水果。
适量:不宜吃太多,吃后不能立刻喝冷水,粽子是糯米做的性热,遇冷凝结不消化,腹胀.
1. 茶
超甜的粽子,如枣泥、豆沙等,配薄荷茶、绿茶。能增进葡萄糖的代谢,清热去腻。
特别油的粽子,如鲜肉、火腿、香肠等,配普洱茶、菊花茶、山楂茶。帮助消化。
2. 木瓜,菠萝 清甜消食,缓解吃完粽子后嘴里油腻的感觉,这种吃法既美容又助消化。
不宜人群
粽子清香淡雅,软糯滑腻,口味多样,颇受人们喜爱。然而,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油性及黏性较大,过量进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并由此产生胃酸分泌增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所以不可贪食。 粽子蒸或煮熟后,能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进食后会增加消化酶负荷,兼之其性温滞气,吃多了会加重胃肠负担,故以下人群最好不食或少食:
1.心血管病患者:肉粽子和猪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2.老人和儿童: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老人和儿童如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如果一定要吃尽量选择小粽子,尤其是含有粗粮、薯类的粽子、不加油不加肉的粽子,吃時要细嚼慢咽,便于消化。
3.胃病、肠道病患者:粽子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吃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人若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过于油腻的粽子,也会引起消化不良、胀气,使疾病加重。
4.糖尿病患者: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损害胰岛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