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菜谱大全 > 乌冬面

乌冬面

一种日本面食

菜品概述

乌冬面源自中国,于盛唐時期传入处于奈良時代的日本,平安時代发展起来。室町時代形成了现代乌冬面制作方法,江户時代《料理物语》记载了其制作。江户時代食摊繁荣使乌冬面普及,从都市传到乡村,成为日本日常饮食。乌冬面最初在大阪街头出现,但赞岐更著名。乌冬面在日本有很多种类,有秋田的稻庭乌冬面、群马的水泽乌冬面、埼玉的加须乌冬面等。最经典的日本乌冬面做法,离不了牛肉和高汤,通过配合不同的佐料、汤料、调味料可以尝到各种不同的口味。有的時候也会在面上加上裙带菜、蔬菜天妇罗、小葱一起食用。在日本老少咸宜,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外吃饭,乌冬面都是一种很常见的食品。

乌冬面(日文:うどん;英文:udon;日文汉字:饂饨),又作乌龙,一种日本面食。其以小麦为原料制造,在粗细和长度方面有特别规定,是最具日本特色的面条之一,与日本的荞麦面、绿茶面并称日本三大面条,是日本料理店不可或缺的主角。其口感介于切面和米粉之间,口感偏软,冬天加入热汤、夏天则放凉食用。

做菜菜网为大家免费整理收集5种乌冬面的制作方法。

乌冬面cover-1
乌冬面cover-2
乌冬面cover-3
乌冬面cover-4
乌冬面cover-5

历史起源

日本历来小麦种植不普遍,缺少面食文化。日本的面食文化是受中国和西方的影响而形成,乌冬面便是因唐朝面食传入日本而产生。

根据香川县的口头传说,空海(弘法大师,西元774─835)由唐国带回面条的制法,拯救了赞岐当地的贫民。因为濑户内海雨水稀少,很难种米而传授给赞岐人,一般认为,这就是赞岐乌冬的原型。

起源自奈良時代就已兴盛的唐果子(即唐朝传来的糕點)──索饼(sakubei)、馎饦(hakutaku,中文音博拖)、馄饨(konton)。

索饼(sakubei)- 用面粉及米粉揉制成细长交叉的油炸饼。阴历7月7日用以在驱除疟疾的仪式食用。索饼的系统,发展为现今的素面、五岛乌冬、稻庭乌冬。

馎饦(hakutaku)- 用面粉揉制成绳状或是团状切割的糕點。演变为馎饦(houtou)。

馄饨(konton)- 面粉内包肉馅等,或煮或蒸的糕點。演变为饺子或馄饨。

`乌冬(udonn) -undonn的发音是由unn-donn转变而来的,「乌冬」在日本也经常写成“うどん”,但是在比较有名一點的老字号,则经常写成另外两个汉字:饂(wen)饨。

福建尤溪民间研究者历時25年欲解日本乌冬面身世之谜本报记者 潘翔

乌冬面、荞麦面、绿茶面并称日本三大面条,乌冬面更堪称日本的“国面”。如果有人说乌冬面源自中国,发源于福建尤溪,日本人会作何感想呢?是尤溪人在吹牛?还是确有其事?

“乌冬面的确源自尤溪,我们那里叫切面,俗称‘大条面’。”福建尤溪民间研究者傅树华说,自己不是“思密达”,所说每一句话都有根有据。

为了探究日本乌冬面与尤溪大条面的关系,傅树华历時整整25年了。

在日本发现尤溪面条 萌发25年的“中国梦”

1988年11月,新宿日本语学校,刚到日本的傅树华就在这里学习。

在一堂日语课上,老师介绍当地的文化习俗時,傅树华就提出了乌冬面源自尤溪的观點。

“我记得很清楚,老师让我们组词,她说肚子饿了,日本人会吃什么,有同学说可以吃寿司,有同学说可以吃饭团,我说可以吃乌冬面,而且告诉老师,乌冬面在我的家乡中国福建尤溪也有。”以下的一幕景象,让傅树华记忆犹新,“日本老师和其他国家的同学没说什么,而中国的同胞却一脸讪笑,说我吹牛,中国哪里有日本的面条。”

这,让傅树华十分郁闷。

“明明就是一样的东西,日本人都没说什么,中国人自己却总是不自信。”

回国之后,傅树华创办了东方一郎食品模型公司,做的第一个食品模型就是一个很大碗的“尤溪大条面”。

“我想让国人好好认识一下大条面,别出去以后把老祖宗的东西全忘了。”每次重要的展会,傅树华都会带着这碗模型展出。

“很多人一看到这东西做得很逼真很有想象力,都会跑来跟这碗面条合影,我自己也在旁边拍,多年下来已经有几千张了。”

在傅树华心里,人家日本人一碗面可以搞到家喻户晓,为什么国内这么好的传统技艺不能发扬光大呢?

“现在社会很多人都想着怎么创新,很浮躁,我就是要寻找那些逝去的传统,恢复它们以前的荣光。”傅树华说这是他的“中国梦”。

日本电视台专程派人 “寻面”福州开元寺

如果说在日本新宿,傅树华也仅仅是隐隐约约觉得日本的乌冬面和尤溪的切面在口感和制作工艺上有颇多相似之处,那么日本人川原浩和今井规雄的到来则加深了傅树华对这件事的判断。

“他们两人是东方一郎食品模型公司从日本聘请来的技术顾问。有一次我带他们到我的老家尤溪去参观,中午老家人用大条面来招待他们,我什么都没说,他们自己却惊呼‘中国乡下怎么也吃乌冬面’。”傅树华请两位技术顾问详细观摩了大条面的制作全过程,两位日本人都表示大条面和日本乌冬面几乎是完全相同的做法。

“川原浩对我说,日本人都知道,香川县是乌冬面的故乡,相传是唐朝時日本的空海法师从中国带回日本的,但现在还没有发现源头。”这让萦绕在傅树华心头20多年的“尤溪切面”情结再一次浮现上来。

听到空海这个名字,与佛教有缘的傅树华不陌生,因为他知道福州开元寺内就有空海的铜像。

日本僧空海法师,名叫遍照金刚,香川赞岐人,生于公元774年,卒于835年,公元804年随日本遣唐使入唐学法,回日本時携回大量佛教经典,并在梵文字母拼写原理的启发下,发明了日本字母平假名,创造了日本文字,成为日本平安時代最伟大的佛法大师。

空海法师带回日本的另一样东西就是面粉。

傅树华和川原浩来到福州开元寺,有一位名叫灵愿的法师告诉他们,空海法师随日本随遣唐使来中国,在东海遇到台风,空海与使臣藤原葛野麻吕乘坐之船在海上漂流34天,终于在霞浦县赤岸村靠岸,全船130多人均由当地村民援救上岸,由于关防信印全部丢失,空海等人只能在福州开元寺等待。

“他在开元寺住了两个多月。”灵愿法师告诉傅树华,经常有日本友人组团来参观开元寺,上星期还有一个500多人的团队,许多日本游人还了解了唐朝的生活饮食习惯,其中就包括面条。

日本人!找面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为了弄清楚这一切,傅树华决定亲自去一趟日本香川县。

日本学术界探秘30年 未解乌冬面身世之谜

“在日本,只要提到香川县,大家第一反应就是乌冬面,就好像在国内只要提起沙县,就联想到沙县小吃一样。”2013年7月,傅树华飞到了这个乌冬面之乡,在那里一住就是一个月。

日本的行政区划是一都一道二府四十三县,“县”相对应国内的行政级别是“省”,而赞岐是香川县古称,是该县辖内的一个市。

诹访辉生,是香川县赞岐乌冬面研究会副会长。由于会长真部先生年过七旬,研究会大部分事务都由做过乌冬面企业的诹访负责。

傅树华到香川,专程拜见了诹访辉生。

“他跟我说,乌冬面绝对来自中国!但是他们目前还没有找到过一模一样的面条。”诹访向傅树华介绍说,大阪芸艺大学助教永坂嘉光曾经重走了空海法师中国路线,从福建霞浦赤岸镇登陆,沿经福州、杭州、苏州、扬州、开封、洛阳、西安、函谷关,都没有发现乌冬面的踪迹,赞岐乌冬面研究会在过去30年里先后几次派人专门到中国找寻乌冬面,包括专门去了福州开元寺,仍旧一无所获。

“日本人一直相信乌冬面的源头最可能源自中国的北方,他们长年都在北方寻找,找到了与乌冬面较相似的凉面,但凉面太细了,而乌冬面的圆面截面直径要在1.7毫米以上,角面的宽度也要在1.7毫米以上,所以中国的凉面也许是‘细乌龙面’和‘日本凉面’的源头,却不是乌冬面的源头。”傅树华说,当诹访看到尤溪的切面后,很兴奋,因为乌冬面在日本的原名就是叫“切面”,冬天加汤夏天凉拌的吃法和尤溪切面也一模一样,在外形上也非常类似。

傅树华日本之行也有新的发现,空海法师当年创建的香川县善通寺,该寺现任方丈坂田知应就曾经撰文,认为乌冬面的源头极有可能出现在中国的南部。

乌冬面日语叫乌龙面 可能源自乌龙江的尤溪放排汉

那么尤溪的切面为什么能够传到日本呢?

傅树华专门拜访了尤溪县志办研究员张其兴,张老说,尤溪始建县于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隶属福州,当年尤溪许多人伐木沿闽江放排而下,在福州把木头捞上岸买卖,很有可能与空海法师有接触。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福州乌龙江旁边的岛叫尤溪洲,会不会是因为尤溪人在此捞木头上岸得名?而在日语里,乌冬的意思偏偏就是乌龙,这会不会是和乌龙江有关系,会不会是空海大师在乌龙江上吃到这个面,于是他回到日本把面条取名为乌龙面呢?”傅树华记得小時候,老家人经常在河里洗面,然后捞起来加點葱花和酱油就可以吃了,而这样的饮食习惯很适合唐代沿江伐木放排的商人。

张其兴还透露给傅树华,崇祯年间的正版《尤溪县志》,现存于日本国会图书馆,而中国却只有复印件,由此推测当年尤溪与日本就已经有非同寻常的渊源了。

“日本官方认定的说法是乌冬面已经至少有300年的历史,会不会是空海法师把尤溪切面的概念传到日本,而后又有日本人在崇祯年间把整个切面的技术带回去了呢?”面对这一系列的猜想,傅树华只能通过进一步的考察研究去解释,“我现在在收集以前制作切面用的工具,越收集越发现与日本乌冬面的传统制作工具一模一样。”

令傅树华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文化名人也开始关注他的研究。立雪书院院长游嘉瑞还为他题词:“日本乌冬面源自中国尤溪。”

2013年8月25日,香川赞岐乌冬面研究会给他发来信函:“前几日在暴热的天气下,你们来到我们这里考察乌冬面,你所提供的图片引起了真部会长很大的兴趣,如果有可能,请你提供更多的资料于我们。”

* 一般认为是中世纪時从中国传到日本。

* 一种说法认为,最初并不是被面,而是包着蜜的一种甜品。“饂饨”是日本人自己造的字,最初写作“混沌”。最早出现在平安末期的《江家次第》一书上,但18世纪江户時代的伊势贞丈在《贞丈杂记》中认为当時应该是一种面粉做的有馅的团子状食品,其卷六云:“馄饨又云温饨,用小麦粉作如团子也,中裹馅儿,煮物也。云混沌者,言团团翻转而无边无端之谓也。因圆形无端之故,以混沌之词名也。因是食物,故改三水旁为食字旁。因热煮而食,故加温字而云饂饨也……今世云饂饨者,切面也,非古之馄饨。”江户時代相距当年的平安時代末期,也有600多年的阻隔,他的推断也许言之有据,也许只是一家之言。伊势贞丈认为饂饨就是“切麦”,也就是“切面”,它的源头在中国南北朝(或者更早的汉朝)的“水引饼”。饂饨大概是在室町時代末期的16世纪定型,当初与索面(或写作素面)一起构成了日本面条的两大基本形式:“饂饨”也就是现在翻译为“乌冬面”的,是一种较粗的面条,与索面(素面)主要用作冷食不同,它通常用作热汤面,开始大概多由僧人自中国传来,范围也多在寺院,以后逐渐走向一般社会。根据香川县的口头传说,乌冬面由弘法大师空海从唐朝带回去的,因为濑户内海雨水稀少,很难种米而传授给讃岐人。

乌冬面在日本的普及大概是在江户時代中期以后。有两个原因:一是都市饮食业的发达,另外是酱油的普及。江户時代各种食摊的繁荣,大大推进了乌冬面的普及,以后又从都市推广到乡村,成了日本人的日常饮食之一。

行业规定

现行的日本农业规格(jas)中,圆面的截面直径要在1.7毫米以上,角面的宽度在1.7毫米以上的作为“乌冬面”,以下的则为“日式凉面”(宽度1.2~1.7毫米,厚度为1.0~2.0毫米),以此区分。除此以外,社会上通用的观念里,还有细面的“细乌龙面”和“日式凉面”的明确区别。

制作方法

做法【一】
材料瘦肉、乌冬面、白菜、盐、鸡精、食用油、胡椒粉
第1步瘦肉剁碎,这个可以根据个人喜爱,切成丝或者剁成肉泥都可以。然后用淀粉和酱油搅拌。
第2步白菜洗干净,摘成小样,方便食用。
第3步锅里加些油,大约30秒钟后放水,大半锅的样子。
第4步水烧开后,放入乌冬面。
第5步煮面3分钟后,放入肉。
第6步一分钟后,放入白菜。
第7步接下来,放盐、鸡精等作料。
第8步1分钟左右的样子,可以起锅了。
做法【二】
材料乌冬面、木耳、银耳、火腿肠、调味料等
第1步做乌冬面的原材料
第2步锅内热油下葱花爆香
第3步下入西芹翻炒至七成熟下入木耳、银耳、火腿肠(切细丝)翻炒
第4步下入乌冬面加入食用盐、调料等同時放入酱油少许继续翻炒至熟
第5步一盘香喷喷的乌冬面就OK好了
做法【三】
材料乌冬面、菠菜、西红柿、鸡蛋、小丸子、植物油、蚝油、酱油、盐、鸡精、十三香
第1步乌冬面,200g一袋,三个人,准备3袋。
第2步小菠菜洗干净,备用。
第3步西红柿洗干净,切片,葱花,准备一个鸡蛋。
第4步准备點小丸子,就是煮火锅那种肉丸。
第5步锅内加油,爆香葱花。
第6步加入西红柿翻炒至西红柿变软。
第7步加入3大碗水。
第8步水响边加入一个鸡蛋,和肉丸子。
第9步然后加入耗油,盐,鸡精,十三香。
第10步再加入适量酱油大火煮开。
第11步加入乌冬面大火煮开。
第12步加入菠菜煮开。
第13步开锅后再炖2分钟。
第14步出锅前加入适量葱花。
第15步盛出开吃。
第16步吃吧!简单方便。
做法【四】
材料小青菜、五花肉丝、食用油、孜然粉、木耳、乌冬面、葱花、干红椒丝、食用盐
第1步新鲜小青菜洗净备用
第2步干木耳用水泡发待用
第3步新鲜五花肉切丝
第4步乌冬面待用
第5步锅内放油烧热,放入葱花辣椒丝煸炒
第6步放入肉丝煸炒一会
第7步下入木耳,乌冬面继续煸炒,同時加入酱油,调料,孜然粉煸炒至熟
第8步放入小青菜煸炒片刻
第9步出锅
做法【五】
材料乌冬面、鸡蛋、肉丸、调味料等
第1步买回来的乌冬面,一包機配一包调料。
第2步备好食材。
第3步碗里加热水倒入面,微波炉里叮三分半钟,面好。沥干水,倒入调料包,拌均匀即可。
第4步肉丸,鸡蛋都是之前煮好的。面拌好装盘就行了,超简单方便的。

料理特色

乌冬面的汤料在中国人看来只是酱油汤,其实里面有所谓的“出汁”,即由海产品熬制的高汤,但一般并无油水,其形式多为“狐饂饨”,即在面条上放上一个较大的油豆腐(形状和滋味和中国的油豆腐有些不同),因其颜色像狐狸的毛色,故有此名,此外再撒上一把葱花,就成了。放在面上的这一块呈扁平状的油豆腐,制法也与中国很不同,豆腐油炸之后,却要将其放入开水中将油气煮尽,然后沥干水分,放入糖、酱油、海鲜汤慢慢煮至入味,因此面汤上几乎没有油星。

“乌冬”面实际是中国的切面,它的基本做法是用盐水和面,促使面团内快速形成面筋,然后擀成一张大饼,再把大饼迭起来用刀切成面条。后来,在制作过程中人们往往在面粉中再加入大米粉,这样做出来的面条介于切面与米粉之间,吃起来口感比较软,再配上精心调制的汤料,也不失为一份可口的面食。当然,乌冬面基本都是機器加工的了,并且有時还会在面里加上蔬菜汁等佐料,制作出花样繁多的品种。乌冬面是用盐水和好面团(盐可促使面团内快速形成面筋),擀成一张大薄饼,再把大饼叠起用刀切成面条。后来在制作过程中人们往往在面粉中再加入大米粉,这样做出来的面条介于切面与米粉之间,吃起来口感比较软。

以消费量来说讃岐乌龙面在四国的香川县排第一,干乌龙面的产地群马县排第二。不同地区的乌冬面汤料也明显不同,一般日本东部用味浓色深的老抽加海鲜汁,而西部则用味轻色淡的生抽加海鲜汁。甚至在东、西两个地区销售的乌冬方便面调料都有这样的区别。

主要品种

简单来说作为平民主食、大米主食的代用食物,在喜庆時则作为“热”食物,在古代的日本各处都非常受欢迎。以消费量来说讃岐乌龙面在四国的香川县排第一,在干乌龙面的产地群马县排第二。烹调方法和配料强烈反映了地区差别,所以存在各种各样的类型存在。

日本各地

秋田的稻庭乌冬面

群马的水泽乌冬面

埼玉的加须乌冬面

山梨的馎饦(ほうとう)

名古屋的棊子面(きしめん,“棊”同“棋”)、味噌乌冬面

三重的伊势乌冬面

大阪的狐乌冬面(加上油豆腐的)

福冈的丸天乌冬面

大分及熊本的丸子汤

富山的冰见乌冬面

代表地区

香川县的高松乌冬面比一般面条要粗不少,第二觉得很白(日本多用美国进口的面粉),第三觉得滋味也就是淡淡的酱油汤。今天人们的吃法,更多的是在吃牛肉火锅或是其他什么火锅的最后,那時锅内的汤汁已经相当鲜美,放入原本煮熟的乌冬面,煮热后捞起来盛入小碗内,撒上一點葱花(日本往往都是切细的大葱)。最早在都市的街头出现的乌冬面面馆或是食摊,不是在江户,而是在大阪,而它更出名的地方是在更西面的四国岛上的讃岐(今香川县)。在讃岐这个地方有一家103年历史的专门制作各种乌冬面(拉面,荞麦面,意大利面)的面機公司,公司名叫讃岐面機株式会社,他们在上海静安区有中国分公司(上海福多味贸易有限公司),花丸乌冬面,丸龟乌冬面,濑户乌冬面(全盛餐饮)为最有名,而这些大型连锁店里用的就是讃岐面機株式会社,和上海福多味贸易有限公司共通提供的制面機以及技术支持的。

声明:乌冬面的制作步骤及图片资源来自互联网,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本菜品中出现的内容(不限文字/图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查属实后将会删除侵权内容。

上一道菜:西芹虾仁

下一道菜:五香牛肉干

菜品导读 ▽

概述
历史起源
行业规定
制作方法
料理特色
主要品种
日本各地
代表地区

©做菜菜 ZuoCaiCai.COM 教你做一手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