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来源
中国腊肠约创制于南北朝以前,始见载于北魏《齐民要术》的“灌肠法”,其法流传至今。比较驰名的有广东香肠、四川香肠、江苏如皋香肠、浙江猪牛肉混合香肠、湖南大香肠等,各种香肠各有不同的加工方法及特色。中国灌肠腊肠不加淀粉,可贮存很久,熟制后食用,风味鲜美,醇厚浓郁,回味绵长,越嚼越香,远胜于其他国家的灌肠制品,是中华传统特色食品之一,享誉海内外。
腌腊肉制品是中国传统肉制品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对世界肉制品加工技术和加工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传统上所谓“腌腊”是指畜禽肉类经过加盐(或盐卤)和香料进行腌制,又通过了一个寒冬腊月,使其在较低的气温下自然风干成熟,形成独特腌腊风味而得名。已失去其時间含义,且腌腊早已不单是保藏防腐的一种方法,而成了肉制品加工的一种独特工艺。凡原料肉经预处理、腌制、脱水、保藏成熟加工而成的肉制品都属于腌腊肉制品。因此,腌腊肉制品的品种繁多。中国的腌腊肉制品主要有:腊肉、腊肠、板鸭、香肚、中式火腿等;国外的腌腊肉制品主要有培根和萨拉米干香肠和半干香肠。
在中国腊味肉制品中,以广式腊味、湖南腊味、四川腊味最有影响,其中广式腊味又是腊味市场上的“绝对主角”,占全国腊味市场的50%-60%,在广东,广式腊味的市场比例更高达80%左右。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正规腊味生产企业上千家,年产值100余亿人民币,在广东省食品工业产值内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食品分类
1.根据国家标准的食品分类方法,腊肠属于第8.肉及肉制大类
2.根据qs的食品分类方法,腊肠属于第4.肉制品:类别编号为0401.
制作方法
做法【一】 | |
材料 | 猪前腿肉、特级生抽、白酒、白糖、盐 |
第1步 | 我选了前腿肉。肥瘦肉的比例大约为3:7 |
第2步 | 把肥肉单独切成丁,放入白糖腌制1小時左右 |
第3步 | 瘦肉部分也切丁 |
第4步 | 把肥瘦肉全部放入盆里,倒入白酒。广式腊肠用汾酒最好,但我家没有汾酒,我就用了竹叶青酒,反正它们是一个厂家生产的。 |
第5步 | 加入特级生抽,和盐,白糖已经放入肥肉中一起混合进去了。 |
第6步 | 拌均匀,冷藏腌制半天 |
第7步 | 腌好的肉 |
第8步 | 盐渍的肠衣 |
第9步 | 套在水龙头上冲一下,一是冲洗干净,而是检查一下是否有破洞 |
第10步 | 把洗过的肠衣套在饮料瓶口,肠衣的一头打个死结。我是用2升的饮料瓶自制了一个漏斗。有专用工具更好啦 |
第11步 | 全部套上就可以装了 |
第12步 | 装入腌制好的肉 |
第13步 | 装的時候注意不能过瓷实,以免撑破肠衣,也不能太虚,否则风干后肠会显得不饱满。用线绳分节 |
第14步 | 挂起来晒半天太阳,然后用针在肠衣上扎一些小眼儿,以放出多余的空气,之后最好是放到北面的阳台外风干。因为北面温度低,风大。 |
第15步 | 这是风干了5天的腊肠 |
第16步 | 这是风干了12天的。已经很干了,可以做了吃啦。 |
做法[一]详细图解 » | |
做法【二】 | |
材料 | 夹心肉、盐、生抽、糖、高度数酒、水、猪肠衣 |
第1步 | 肥肉切小小丁。(我用了夹心肉加五花肉,肥油:瘦肉3:7·) |
第2步 | 瘦肉切薄片。(我只做了3斤的肉试试) |
第3步 | 全部材料放一起拌匀,抓捏到肉全部吸收了酱汁。(加水是为了灌肠更容易,为了易干我只放了少量的水) |
第4步 | 拌好后腌4小時以上。(我腌了1个晚上。) |
第5步 | 盐渍猪肠衣用水泡软,用水冲一遍肠衣里面。(3斤肉我用了2根猪肠衣。) |
第6步 | 把肠衣全套在漏斗嘴上。 |
第7步 | 往漏斗塞肉。 |
第8步 | 用绳子把腊肠分段绑好,有空气的地方用牙签或针扎小孔,再随意扎些小孔,可使更容易干。 |
第9步 | 晾挂起来,用网子套起来防苍蝇。(我晒時温度约15度,太阳暖洋洋的,直接晒了,如果气漫比较高,阳光太强,要放在太阳不直接晒到的地方,防止晒出油。) |
第10步 | 晒了2个星期,摸上去有點硬硬的就好了。 |
第11步 | 蒸了2根试试。 |
第12步 | 颜色不错,不过感觉有點偏咸了。 |
做法二详细步骤 » | |
做法【三】 | |
材料 | 猪肉、广式腊肠调料包、调味料等 |
第1步 | 在肉铺买了六斤猪前腿的肉肥三瘦七,让老板切割好后回家洗过之后控干水! |
第2步 | 肉切丁,六斤肉切了半个小時! |
第3步 | 肥瘦分开切! |
第4步 | 因为是第一次做我选用了广式腊肠调味包!一袋适合六斤肉量! |
第5步 | 搅拌好腌制两个小時! |
第6步 | 清洗肠衣! |
第7步 | 进行罐肠,灌肠的工具是买肠衣的時候卖家送的很好用! |
做法三详细步骤 » | |
做法【四】 | |
材料 | 猪后腿肉、白糖、盐、白胡椒、汾酒、酱油 |
第1步 | 肠衣(10斤肉需要1·5斤多猪小肠,刮油,用面粉反复洗净) |
第2步 | 猪后腿肉10斤(切成丝,今年用機器切) |
第3步 | 所有调料拌在一起 |
第4步 | 用矿泉水瓶嘴灌香肠 |
第5步 | 晾晒一个星期,放冰箱冷冻起来 |
做法四详细步骤 » | |
做法【五】 | |
材料 | 猪肉、肠衣、食盐、砂糖、白酒、生抽、清水 |
第1步 | 猪肉肥瘦3:7或者2:8,看自己喜欢,绞成肉馅或者切成小肉丁 |
第2步 | 加入18g食盐 |
第3步 | 加入10g生抽,其他的淡色酱油也行 |
第4步 | 加入10g白酒,高度的 |
第5步 | 最后加入15g清水 |
第6步 | 使劲顺着一个方向搅拌,随后放到一边入味半个小時 |
第7步 | 可以选择市场上新鲜的肠衣,或者像我这样卖的盐渍肠衣 |
第8步 | 温水把里外都清洗干净,去掉过多的盐分 |
第9步 | 找一个长漏斗,从一端开始,把所有的肠衣套上去 |
第10步 | 最后的一小段打一个结 |
第11步 | 随后就是喜(简)闻(单)乐(粗)见(暴)的塞肉环节,塞一会儿捋一捋,里面不要有空气 |
第12步 | 一直到所有的肉都塞进去,尽量塞鼓一點,端头打结 |
第13步 | 按照自己的喜好,分成数段,棉线捆起来 |
第14步 | 表面冲洗干净,用牙签把小气泡戳破,放到太阳下面晒半个月到一个月就完工啦! |
做法[五]详细图解 » | |
做法【六】 | |
材料 | 带肥梅头肉、白糖、玫瑰露酒、生抽、白腐乳 |
第1步 | 梅头肉洗干净。 |
第2步 | 肥肉切出来,切小丁或剁碎。(肥肉与瘦肉最好是2:8或3:7) |
第3步 | 瘦肉切小丁或切薄片。(切肉比绞肉口感好,做广式腊肠一定要切肉) |
第4步 | 切好的肉放入大盒里或大盘里。 |
第5步 | 放入白糖,拌匀。拌至白糖溶化,沒沙沙的感觉。(广式腊肠口味偏甜,不喜甜的适当减量。) |
第6步 | 倒入生抽,拌至完全被肉吸收。 |
第7步 | 一定要拌至生抽完全被肉吸收,没有残余生抽(如图。) |
第8步 | 放入白腐乳拌匀。(我用的是开平水口腐乳。) |
第9步 | 倒入高度数白酒。(味道最好的是玫瑰露酒或汾酒) |
第10步 | 拌到酒也被肉完全吸收。(重點重复一遍:每一步骤的材料都要拌至完全吸收。) |
第11步 | 腌4小時以上。(我一般腌1个晚上。) |
第12步 | 盐渍猪肠衣用水泡软,冲洗几遍去咸味。(我用了8根猪肠衣。) |
第13步 | 里面也用水冲洗一遍,这样可以顺便检查一下肠衣有沒有破洞。 |
第14步 | 把肠衣全部套在灌肠神器上或漏斗上。(如图。) |
第15步 | 开始灌肠。(用小勺子往漏斗里塞,我这沒灌肠神器,只买到漏斗。) |
第16步 | 灌好用绳子一节节扎好,用针或牙签在有空气的地方扎洞排出空气。 |
第17步 | 灌完后,完全没液体残留的。(去年有人没按步骤做,质疑说液体太多,今年一特意照详细點。) |
第18步 | 把灌好的腊肠挂在通风,太阳不直接曝晒到的地方晒12-15天,用手捏捏,硬硬的感觉就行。(太阳曝晒出油,腊肠和腊肉不耐保存,容易出哈喇味。) |
第19步 | 天宫作美,晒了14天就好了。分装密封冷冻保存。 |
第20步 | 迫不及待的蒸了2根来吃。 |
做法六详细步骤 » | |
做法【七】 | |
材料 | 猪肉、肠衣、白糖、盐、汾酒 |
第1步 | 先把猪肉清洗干净,晾干水份; |
第2步 | 把猪肉切碎(不用切得太碎,太碎的口感没这么好); |
第3步 | 把猪肉切好,装入一个大碗子; |
第4步 | 加入适量的盐; |
第5步 | 加入适量的白糖; |
第6步 | 加入适量的汾酒; |
第7步 | 用筷子拌均匀(用手拌是最快的,可以套上保鲜袋再拌),拌均匀后可以煎塾一小块肉试味道足够没有,刚开始应少放,试味后再作调整(玲子一次调味就刚好了,呵呵~~); |
第8步 | 肉腌2小時以上,取出适量的肠衣,用灌肠器或者其他辅助工具把拌好味的猪肉灌入肠衣里(我没有灌肠器,我剪开矿泉水瓶辅助); |
第9步 | 灌入一定量的肉后,且手挤到未端,按自己喜欢的长短来绑上绳子; |
第10步 | 把处理好的腊肠,用牙签或针刺些小孔(这样使腊肠水份加快蒸发),用衣架或架子挂起放在阳台(通风口或窗台)晒干即可。 |
做法[七]详细图解 » |
生产工艺
工艺流程
选肉→泡水→绞肉→切丁→拌料→灌肠→打针→扎草结绳→洗涤→烘焙→剪肠、挑拣、包装
传统的广式腊肠加工工艺多为家庭作坊式生产,劳动强度大,生产过程的控制多凭经验,腊肠灌制结束后即放置在自然环境中干制,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较大,完全看天生产,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只能停产。且传统腊肠加工多在秋冬两季,因此在民间盛行“秋风起,食腊味”的习俗。
原料选择
材料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产品品质的优劣,因此,原材料的选择显得尤其关键。由于市场肉食供应及活猪出口需求扩大,广东省生猪生产的供应不足,加工用肉大都采用四川、湖南等省的冷冻猪边、精肉和肥膘肉。应确保猪肉来自非疫区,且经兽医检验,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同時,生产企业亦应制定相关的质量指标如水分、挥发性盐基氮等,对其作相应的控制,确保生产的安全及产品质量。然后进行定點屠宰分割,这是生产优质广式腊肠不可忽视的条件。肥脊膘应以肉质结实、膘头厚、无粘膜、无瘀血为标准。猪肉灌水和冻肉超時入冷库以及过時解冻均对肉质产生较大的影响。辅料选择
广式腊肠的加工离不开糖、酒、盐、酱油、硝酸钠作配料,它不但经过溶解腌制,以使产品达到色、香、味的要求,而且对产品起着发色、调味、防腐、增加食品感观性状及提高产品质量的作用,因而辅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优劣。
糖:在腊味生产中,糖可中和调味,软化肉质,起发色及防止亚硝酸盐分解的作用。因此要求其晶粒均匀,干燥松散,颜色洁白,无带色糖料、糖块,无异物,水溶液味甜,纯正。
酒:不但可排除肉腥味,而且可增加产品的香味,有杀菌着色、保质的作用。要求透明清澈,无沉淀杂质,气味芳香纯正。酒精度以 54度为宜,象汾酒、玫瑰露酒,均可使产品产生一种特殊的醇香。
食盐:既是防腐剂,又是调味料,可以抑制细菌生长。在腊味肉的腌制中起着渗透作用,使肌肉中的水分排出,肌肉收缩,肉质变得紧密,便于保存。
酱油:以其制造方法不同可分为两种,即酿造酱油及配制酱油。由于酿造利用霉菌的作用使大豆及面粉分解而成,有特殊的滋味及豉香味,因此在广大腊肠生产中建议采用酿造酱油。同時对酱油的微生物、氨态氮等指标均应进行监测。
硝酸钠:硝酸盐在细菌的作用下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具有良好的呈色和发色作用,能抑制腊制品腐败菌的生长,同時能产生特殊的腌制风味,防止脂肪氧化酸败。鉴于亚硝酸盐的安全性问题,生产企业应严格控制硝酸盐的添加量,并严格检测其亚硝酸盐的残留量。
工艺要求
解冻:采取自然摊开解冻,以防堆叠造成解冻不均匀,肉质容易变坏。一般正常情况下,解冻時间为10 至 12小時,室温以20度为宜。室温较高或较低,可适当调整解冻時间。但不可用水浸泡和长時间用水冲洗解冻,以免影响肉质。
选肉:以后腿肉为佳,因其筋膜小,肉质好利用率较高。其次是前腿肉。在分割过程中,应除去筋膜、骨胳、血膜、瘀血、干枯肉。还要挑选等级肉 (后腿肉为一级,前腿肉为二级)。
泡水:将选好的冻肉分级浸泡,目的是泡清血水,软化肉质纤维,使得肉质鲜明。正常情况下,可浸泡一小時,冬天可延长時间。浸泡好的瘦肉,用器具凉干后才能绞肉。
绞肉:将凉干后的瘦肉放入绞肉機,采用6-8公厘的孔板,刀刃一定要锋利,切忌把肉绞成浆,影响质量。
切丁:首先把肥脊膘铲皮,去净皮青、腱膜等。肥肉粒要求粒状四角分明,大小均匀。肥肉粒切成之后,先用温水清洗,再用冷水洗净,去除杂质和油污,使肉粒干爽,便于腌味的渗透。
拌料:将肥肉粒及瘦肉粒放搅拌機,边搅拌边加入溶解后的配料,直至肥瘦均匀。但不宜过久搅拌,以免瘦肉搅成肉浆,影响肠的质量。
灌肠:将选好定型的干肠衣,用 30-35度的温水灌洗肠衣内壁,排干水分,然后用真空灌肠機灌入肠衣内,注意灌肠要饱满,肠内无空气,两头扎紧密。
打针:用打针機 (或特制的针板)在肠身底与面均匀打针一次 (针距1公分),使肠内多余水分及空气排出,有助于肠内水分快干。
扎草结绳:扎草要按照特定的长度尺码扎草,切不可手紧和放宽。绳结应安排在扎好的肠中间,须确保每根腊肠均匀平衡,便于挂竹和不影响规格。
洗涤:将结好绳的湿肠用50度温水洗净,注意肠身表面的油污要清洗干净,以防针孔堵塞,影响肠内水分蒸发,否则腊肠表面会出盐霜,影响产品感观。
烘焙:把经过清洗后的湿肠用小挂车推进烘房,须注意肠与肠之间的距离 (一般要求 5-6 公分),晾竹与晾竹之间距离不要排得过密,否则影响通风和上层腊肠的吸热。烘房温度一般掌握在55度左右,烘焙72小時。在烘焙过程中要受热均匀,上下层腊肠须交替吊挂。
生产设备
大型绞肉機;切丁機;拌料機;灌肠機;烘房;中转车;竹竿;等等
关于色泽
色泽形成
广式腊肠生产过程中,随着烘烤温度的升高,部分水分被蒸发,硝酸钠的浓度相应提高,其渗透速度也大大加快,硝酸还原菌的活性也得以提高,从而加快了发色反应的速度,生成no-肌红蛋白原的数量大幅上升,腊肠的颜色开始转红,腊肠的色泽由浅红色转为红色時,其发色过程基本完成。影响因素
原料肉的选择必须符合国家规定标准,肉中不得残留淤血,且生产時瘦肉要清洗干净,漂清血水,肥肉洗净表面油污,以免对广式腊肠的色泽产生不良影响。
选用合适的发色剂、发色助剂对于成品色泽的形成是很重要的,一般可选用以下几种:硝酸钠和亚硝酸钠、抗坏血酸及其钠盐,发色助剂的使用可以促进腊肠的发色。
合适的烘房温度可以促进硝酸盐的渗透速度,从而加快发色反应。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腊肠的发色。发色期间的烘房温度一般以50-55℃为宜。
关于风味
风味形成
风味是由食品的滋味和气味组成的,由其化学成分的化学性质所决定,它是一种感觉现象,包括食物入口以后给予口腔的触感、温感、味感及嗅感等四种感觉的综合。
风味包括了三个要素:
第一是味道,即食物对舌及咽部的味蕾产生的刺激,味觉包括甜、咸、酸、辣和苦;
第二是嗅觉,食物中各种微量挥发性成分对鼻腔的神经细胞产生的兴奋作用,若令人感到高兴和快乐则称之为芳香;
影响因素
肉的风味物质比较复杂,通过分析肉的挥发性成分发现,这些挥发性物质涵盖了大多数的有機化合物,如碳氢化合物、醇、醛、酮、羧酸、酯、醚、呋喃、吡啶、吡嗪、吡咯、噻唑、噻吩以及其他的含硫化合物。在这些物质中最重要的呈味性物质是呋喃、噻唑、吡嗪、吡咯、吡喃酮等含氮、氧、硫的杂环化合物以及含有羰基的挥发性物质。杂环化合物是重要的肉类风味物质,其中很多是通过脂质降解产物和美拉德反应产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其中主要的是吡嗪和含硫杂环。
鲜肉经腌制后形成了特殊的腌制风味。在通常条件下,出现特有的腌制香味大约需腌制10-14天,腌制21天香味明显,40-50天达到最大程度,而且低浓度配料腌制的猪肉制品,风味比高浓度腌制的要好。
对腌制风味形成的过程和风味物质的性质尚没有一致结论。一般认为这种风味是在组织酶、微生物酶的作用下,由蛋白质、浸出物和脂肪变化的混合物形成。在腌制过程中发现有羰基化合物的积聚,随着这些物质含量的增加,风味也有所改善,因此,腌肉中少量羰基化合物使其气味部分地有别于非腌肉。有人认为腌肉的风味来自加工后的贮藏,刚加工完時其气味与非腌制肉相同,这意味着腌肉香味的产生在于贮藏过程中脂肪的氧化。据报道腌肉在贮藏过程中游离脂肪酸总量几乎是直线上升,但腌肉在腌料存在的情况下所发生的脂肪氧化与鲜肉中常发生的脂肪酸败不同。
腌肉在腌制过程中加入的亚硝酸盐也参与其风味的形成,但与风味有关的化学变化还不完全清楚。有人以腌火腿和鲜火腿为材料,对风味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离,发现两者存在着数量上的差异。未经腌制的火腿其戊醛和乙醛的含量很高,而腌火腿中含量很低,尽管丁醛、丙醛和乙醛的含量在非腌制火腿中的含量更占优势,但与腌火腿相比其差异并不显著,支链醛(如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和2-甲基丙醛等)的含量无太大差异,丙酮在腌制和非腌制火腿中都是主要的成分。研究还发现,无论是来自腌火腿还是非腌火腿的成分在通过2,4-二硝基苯腙后,仍然具有腌肉的气味,类似的是腌制或非腌制的鸡肉和牛肉都有类似腌火腿的气味。据此得出结论:基本的肉香味并不取决于来自其前体物质甘油三酯的不同,而是取决于脂肪氧化产生的羰基类化合物的不同。他们认为亚硝酸盐的存在导致风味的不同是由于它干扰了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可能使血红素催化剂失活。
另外,盐水浓度也会影响风味的形成,低浓度的盐水腌制的猪肉制品风味比高浓度的盐水腌制的好。
包装贮藏
传统上,广式腊肠一般裸装并在室温下销售,随真空包装技术及低温冷藏技术的出现,为延长腊肠的保质期,许多企业多采用真空包装并在冷链条件下贮藏和销售。且有许多企业在其外包装内放置一小包脱氧剂,这也形成了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各种包装及贮藏形式的腊肠。裸装腊肠给人以直观的概念,并可嗅其香味,易于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真空包装腊肠给人以良好的外观,并给人以高档的感觉,因此也是许多白领人事的首选对象。
传统的广式腊肠多发往批发市场、菜市场等场所,而一些高档的广式腊肠则会去往超市、酒店等高档消费场所。以上场所均属于常温存放,受天气影响较大,而厂家在广式腊肠的贮藏方面做的比较到位,一般存放在透风的空调房,并设有专门的温湿度检测装备,随時控制库房的温湿度,达到相对理想的贮藏环境。
广式腊肠在生产过程中与空气直接接触,其脂肪氧化十分严重,易造成产品的蛤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脂肪氧化产物可以诱发機体多种慢性疾病,是人体衰老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
另外,贮藏过程中,在脂肪酶的作用下,脂肪水解,使产品酸价和过氧化值极易升高。广式腊肠即使在真空包装下,常温保存,一般2-3个月之后,过氧化值和酸价便会超过标准规定,在气温高時,保存的時间更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市场的推广。
潜在危害
(1)酸价、过氧化值超标
酸价、过氧化值是衡量含油脂食品氧化酸败程度的重要卫生指标。油脂的酸败就使得油脂分解产生脂肪酸、醛类和酮类等化合物,这不仅使商品的色、香、味发生改变,而且酸败的氧化产物如醛、酮等具有一定毒性,能影响人体正常新陈代谢,从而危害身体健康。超标的商品不适宜销售,更不适合食用。
(2)亚硝酸盐超标
腌腊制品在加工过程中常加入亚硝酸盐,可起到发色、抑菌作用,并有助于形成腌腊制品固有的腊香味。有关国家标准规定,亚硝酸盐在香肠中的添加量≤20mg/kg,亚硝酸盐超标可能产生一些危害,如亚硝酸盐的急性中毒。
(3)挥发性盐基氮超标
挥发性盐基氮是一种有毒有害物质,是指动物性食品由于酶和细菌的作用,在腐败过程中,使蛋白质分解而产生氨以及胺类等碱性含氮物质,挥发性盐基氮超标对人体健康是有危害的。
(4)表面发霉
腊肠含水率低、aw低、糖和盐较高,实践表明,腊肠的微生物学是安全的。不过,当腊肠暴露在气温较高、相对湿度较高的环境時,表面吸潮易长霉。如果霉变在表层,则可以将霉层刮除,对剩余部分进行重新利用。如果霉变已经到达深层,或者霉变表层不能够刮除,则应废弃。
面临挑战
中国2005年颁布的《腌腊肉制品卫生标准》(gb 2730-2005)新增加了过氧化值、酸价等6项卫生标准,对腌腊肉制品的定义、指标要求、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标识、包装、运输、贮存和检验方法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時还界定了腌腊肉制品的过氧化值、酸价、三甲胺氮、铅、无機砷、镉、总汞、亚硝酸盐等理化指标。
标准的修改在广东省食品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有观點认为广东省地处亚热带,长期高温和潮湿的环境容易导致油脂的变化,过氧化值以及酸价应该高于北方腊味制品;也有观點认为“如果按照新的标准执行,广式腊味在酸价和过氧化值的两个方面几乎不可能达标”,这将会限制传统广式腌腊肉制品的发展,甚至担忧传统广式腊味会销声匿迹;还有观點认为如果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新标准执行,广东人喜欢的腊肉制品独特风味将会变得寡淡。国家《腌腊肉制品卫生标准》对粤式腊肉制品是一种挑战,但同時也是一种機遇。機遇在于可以通过新标准的实行提高腊肉制品的品质,有利于人民的健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腌腊肉制品行业的健康发展。